隨著考試的“進化”,我們發現在行測的言語理解部分,細節類的題目占比逐漸提高,而這一類的題目也一直讓廣大考生感到頭疼,因為時間緊題干長,而且還需要一點一點的去尋找選項的出處、比對選項的表述。雖然細節類的題目確實相對耗費時間,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練習中總結一些有標志的典型性錯誤選項,這樣就能夠讓我們在考試當中更快的找到選項的錯誤了。那么中公教育就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典型的邏輯錯誤。
【例1】題干:2016年是全球氣候充滿極端狀況的一年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經超過400ppm(1ppm為百萬分之一)警示線,甲烷濃度也飆升破紀錄,氣候變化的長期指標上升至新水平。南極和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縮減嚴重,打破最低紀錄,俄羅斯、北極地區氣溫比長期平均溫度高6℃至7℃。格陵蘭冰川開始融化的時間提前,且速度更快,北極地區正以全球平均值兩倍的速度變暖。
選項:2016年俄羅斯地區氣溫比格陵蘭地區高
中公解析:在該選項中,出現了一個比較詞“比”,而在題干中,并未涉及到對兩個地區氣溫的比較,故該選項錯誤。
【例2】題干:方言,指各地用語。周秦之時,政府派遣“軒使者”(乘坐輕車的使者)到各地搜集地方用語,并加以記錄整理。兩千多年前,西漢揚雄著《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》,東漢應劭將此書名簡稱為《方言》,此后“方言”開始作為特定詞語使用。與方言對應的是雅言,后稱官話、國語,1956年后稱普通話并予以推廣。60年后,普通話推廣已非常成功,而方言卻面臨著式微、需要保護的局面。
選項:作者認為普通話的推廣導致了方言式微的局面
中公解析:在該選項中,出現了一個因果詞“導致”,而在題干的最后一句話中,重視闡述了“普通話推廣已非常成功”和“方言卻面臨著式微、需要保護的局面”的兩個事實,并未給出其間的因果關系,故該選項錯誤。
【例3】題干:研究人員發現在大腦中存在著不同種類和數量巨大的高維幾何結構,由緊密連接的神經元團塊和它們之間的空白區域(空洞)組成。這些團塊或空洞似乎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,當研究人員給虛擬大腦組織施加刺激時,他們發現神經元以一種高度有組織性的方式對刺激做出了反應。這意味著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,神經元的團塊會逐漸組合成更高維的結構,形成高維的孔隙或空洞,團塊中的神經元越多,空洞的維度就越高,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11個維度。
選項:神經元能否以高度有組織性的方式反應,取決于大腦功能
中公解析:文段僅說明了神經元以一種高度有組織性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,逐漸組合成更高維的結構,而這種結構似乎對大腦功能很重要,由此可知,選項顛倒了邏輯關系,表述不正確。
從上述三個例子中,我們可以發現在細節類題目的選項中,會出現一些典型的邏輯詞匯,例如比較詞、因果詞、條件詞等,而通過這些詞匯,選項通常會出現強加邏輯關系或者顛倒邏輯關系的錯誤。對于該類選項,只要我們能迅速抓住這些邏輯詞,就能快速判斷選項的正誤了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12-23
12-23
12-22
12-22
12-21
12-28
12-28
12-28
12-28
12-28
12-28